孔子说,每个人犯错,跟他交往的朋友圈子、社会背景、思想、价值观都有关系。人是环境的产物,每个人犯的错误都不一样。我们看一个人犯了什么错误,就知道他的底线在哪里,就知道他是怎么理解仁的。看一个人是不是仁,不是看他做了多少好事,做了多少正面的事情,而是看他怎么对待自己的过错,哪些错误他不能容忍,那么这就是他的底线。小人罪大恶极也无所谓,君子就连小错误也不愿意犯,做人底线就高。
>> 原文朗读及陈昌文解读2024-05-23
孔子说,我没有见过喜欢仁德的人,看不起不仁的人。也就是说一个道德高尚的人,不会说另一个人道德低下。如果你说别人道德素质不够,那么说明你自己道德素质不够。喜欢仁德的人,是天下间修养最好的人。不会有其他什么东西可以锦上添花了。如果一个人讨厌那些不仁的人,那么这个人就是不仁。仁者的方法是同情那些不仁的人,并且引导他们也变成仁者。仁,当然很难修炼。一个人能保持一天都在仁德之中就很难。但是只要你愿意努力也是
孔子说,每个人都想富贵,但是呢,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要走正道,不走邪道来获得财富,获得富贵。贫穷、低贱,每个人都讨厌,如果用邪恶的方式摆脱贫困,那么我情愿不摆脱贫困。君子,如果没有仁了,就不是君子了。若子在任何时候都有仁。吃饭的时候,有仁,应对特殊情况的时候,还是有仁,颠沛流离,居无定所,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,都不会违背仁,这样的人才是君子。总结一句,不管任何情况下永远都走正道,这就是仁。
孔子说,只有仁者对于自己喜欢的人能表现出来,对自己讨厌的人也能表现出来,讨厌你,就是讨厌你。我自己做点小生意,面对有些客户明明很讨厌他的言行,但是为了赚线就不能表现出来。这其实是不对的,我们应该放弃跟自己讨厌的人做生意。这样剩下的都是我们真正喜欢的。世界很大,我们没有必要去跟那些我们讨厌的人打交道,更没必要因为其他原因,装着跟讨厌的人关系很好。我们喜欢一个人,怎么做就怎么表达,一个人连自己的好恶都
孔子说,不仁的人呢,长久穷下去就会动坏脑子,做坏事,想通过铤而走险发家致富。不仁的人呢,也不会安于富贵,富贵久了,他们就会骄奢淫逸。总之,不仁的人不会尊重原则。总是要挑战原则,偏离正道。而生下来就仁厚的人,他永远不会偏离正道,永远坚持原则,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,他都不会铤而走险,他都不会骄奢淫逸,因为他认为仁德是他的本性。而智慧的人,是通过后天的大量学习,懂得了做一个仁德的人,是最有利的。小人不理解
里,代表二十五家人。就是这个地方居住了二十五家人,就是一里。如果这里都是仁人,也就是道德高尚的人,这个里就美了。我们如果不跟仁人君子、道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,我们就不算有智慧。我其实非常喜欢这个解释,因为这很现实。孟母为了让孟子学好,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。一个人的成就来自他周围人的影响。我知道一个老板,喜欢跟社会上那些作风不好的人在一起,结果自己就进了监狱。我也看到过一些人跟着厉害的人混,最后自己也混
鲁哀公问宰我,社稷用什么树木?社稷就是祭祀祖先的庙。宰我说,夏朝用的是松树,殷朝用柏树,周朝用栗树。,是让人民感到害怕的意思,这是不好的象征意义。孔子听了过后,说已经做完了的事情,就不要拿出来说了,已经做完了的事情,你再说这个不对,也没有什么意义。这件事已经错了,你追究也改正不过来了。这个周朝用的栗树这件事是错的,但是我们管不了,就不要去说他。我们做人做事都应该这样,不要去管那些已经犯下的错误,也
>> 原文朗读及陈昌文解读2024-05-22
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这《关雎》是诗经里的一首诗,描写爱情的。说,这个追上了,志同道合了,一起娱乐了。虽然快乐,但是不淫,就是过分的意思。过分快乐出格了,哀而不伤,意思就是追不到,虽然也很难受,睡不着觉,但也不过分哀伤。也是有度的,能控制自己的心情行为,这就是最高明的谈恋爱,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了。得之我幸,失之我命,在过程中争取,但也接受结果。得到了不得意忘形,失去了不失魂落魄。我们有些人得到爱情呢
鲁定公问孔子,君王如何使用臣子?臣子如何侍奉君王?这大概问的是手段层面,当领导的总是以为有什么权术可以驾驭下属。也对下属有要求,就是下属应该做到什么,才算合格的下属。孔子说,领导对下属要讲礼,不要问怎么驾驭下属,而是你要对下属有礼貌,你首先要像一个君王,像一个领导。尊重下属,讲礼仪就是一个领导要做到的。当臣子呢,要忠诚领导交代的事情,真心真意的去干,别敷衍了事。孔子的意思就是不要用手段,大家都要真
孔子说,我侍奉君主,就是做到臣子的礼数,并没有什么过分,但是很多人说我谄媚。什么原因呢?其实是因为别人不按礼数来,大部分人做不到对君王忠诚,对君王安排的任务尽心尽力。但是大家都是得过且过,就这样混日子,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对,但是孔子呢,不愿意混日子。君王安排的任务,尽心尽力的做。君王开会,认认真真地听,认认真真地发言,一丝不苟,战战兢兢,对君王又特别礼貌。孔子这么做,就把平时那些混日子的人比下去了。
论语网 - 国学经典《论语》阅读平台 备案号:皖ICP备202404753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