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,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。
当暑,夏天来了。袗,是单衣的意思,夏天来了穿单衣。穿什么样的单衣呢?絺,细葛布,绤,粗葛布。葛布就是葛草纤维制作的单衣,有粗葛布或者细葛布制作的单衣,孔子夏天就穿这个。 必表而出之。如果出门,里面一定有一件衣服,外面再套这个葛布衣服。就是表而出之,里面有一件内衣。否则,就成了透视的衣服,能看到里面的肉。这样穿衣服,就不懂礼了。所以,您们看到大街上,有些人穿衣服,胸部、屁股都露在外面,穿跟没穿差不多
>> 原文朗读及陈昌文解读2024-05-26
原文上如揖,下如授。 陈昌文解读《论语》: 这是孔子捧着国君玉圭的高度描述。上如揖,上面的高度,不超过跟人作揖的高度。下如授,下面的高度,不低于给人东西的高度。玉圭就捧在这之间。为什么这样?因为您如果捧得太高,对方看到您,会觉得自己被冒犯了,被轻视了,心里不舒服。引起仇恨,节外生枝。而如果您又捧的非常低,则是自己作贱自己,您代表国君出使,您作贱自己,就是作贱国君。一个人在外的形象,不仅仅是您自己的
圭是什么?是天子赐给诸侯的命圭。代表的是权力、地位、身份象征。孔子出访,执圭,就是拿着这个代表国君的圭。怎么拿着的?应该是双手捧在手里,与其他国君会面。鞠躬如也,非常尊敬,非常恭敬,稍微弯着腰把这个玉圭捧在手里。如不胜。好像不能拖起的样子,好像有千斤万斤重的样子,不能胜重的样子。为什么要这样做?这不是毛病?拿着一个玉圭,应该很轻,随手拿着不行吗?站直了不行吗?还要鞠躬如也?还要如不胜?还要双手捧着
跟国君应对完毕,出去,走下第一个台阶,脸色开始舒缓,怡然自得的样子。孔子心胸坦荡,跟国君应对的时候,当然是非常谨慎,尊敬,严肃的,出去了,没必要一直严肃,脸色放松一点,没有什么歪门邪道,肚子里没有坏水,当然是怡然自得。一个人有邪恶的想法,有叛徒的想法,就很难脸色舒缓,很难怡然自得。恰怡如也,也可以说孔子行的都是正道,走的是圣人之道。 有句话叫做:“不做亏心事,不怕鬼敲门。”您只有都是走正道的,您心
等到国君来了,讲公事了。孔子提起衣服下摆,头向前倾,非常恭敬,头有点低的样子。然后屏住呼吸,好像没有呼吸一样,实际上,就是认真听国君在讲什么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国君的尊重,对工作的认真,这是发自肺腑,畅于四肢的。 一个人是不是真的认真,还是假的认真,我们从其行为,态度上就能看出来。各位也可以扪心自问,你们是不是达到孔子这个认真恭敬的程度了。对工作、公事不认真的人,吊儿郎当的人,不可能有什么成
立不中门。站着的时候,不站在门中央,往边上靠一靠。人站在门中央,有点趾高气扬。孔子不站在门中央,以示谦卑。孔子这个人,谦卑表现在随时随地,时时刻刻,表现在行为上,绝对不是嘴里说说。 行不履阈。进门不会踩着门槛,以免失礼,古代门是有门槛的。小时候,农村家里的房子,都是有门槛的,现在在城市里,很少见到这种门槛。门槛比平地高一截,您如果踩上面,就比普通人高,可能会失礼。孔子在每个细节行为,都具备谦卑之心
孔子入公门,入朝堂的大门。鞠躬如也,弯腰恭敬走过,如鞠躬一样。如不容,好像这个大门容不下他一样。公门当然很大,当然容得下孔子,但为什么要弯腰鞠躬一样的走过呢?这是对权贵的尊重、尊敬、顺从。很多文学作品里,经常蔑视权贵,比如: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。”这其实是有问题的。权贵之所以是权贵,是因为权贵有能力,有德行,才有了权,有了贵。如果大家都反对,都在背后谩骂,不尊重,这社会就乱了套了。
这一段,讲送往迎来的礼数,学会了,您的人生会进一大步。人啊,懂礼数,别人对您的印象好,您的机会就多了,也能交到好的朋友。人啊,本来就应该学会这些礼数。君召使摈,色勃如也,足躩如也。鲁国君主召孔子去接待客人。孔子是如何接待客人的呢?色勃如也,脸色变得紧张、严肃,把这个事情,当回事了。足躩如也,随时准备出发去迎接客人,随时准备好了,两只脚看起来,就要行动的样子。大家可以感觉一下,您知道客人要到您家里来
这一节,讲孔子的为人处世,日常行用之间的行为、言语、容貌神态。很值得大家学习揣摩。孔子于乡党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孔子跟乡里乡亲在一起的时候,看起来显得木讷、不多言,甚至连话都不会说。谦虚、恭顺、低调。孔子当然很有本事,也聪明、智慧,有能力,能言善辩。但是在乡里乡亲这里,没必要显示这些,您显示您有能力,言语厉害干啥?大家乡里乡亲的,和睦相处,能办事,言简意赅就行了啊。 其在宗庙朝廷,便便言,唯谨
论语网 - 国学经典《论语》阅读平台 备案号:皖ICP备2024047533号